粉垄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正“静候花开”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1-03-09分类:今日要闻浏览:4984评论:0
我国自主发明的农耕新方法“粉垄技术”,被袁隆平院士誉为“革命性技术”,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张洪程院士等专家评价达“国际领先水平”,农业部2017年列入全国主推技术。
3月4日,粉垄技术又传来重大喜讯:甘蔗粉垄145技术比常规耕作每亩增产1.43吨、增幅38.3%,比深翻耕作每亩增产0.73吨、增幅16.7%;该结果,是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基地,由广西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江垣德推广研究员为组长,自治区农业农村厅、广西大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,对广西农业科学院资环所和经作所首次实施“广西甘蔗原料亩增1吨关键技术粉垄‘145’模式研究与示范”项目的同一地块内比较试验进行现场测产获得的;该示范点,2020年5月耕作种植,品种为柳城05136,严格按照试验设计实施管理,据介绍,在甘蔗生长期间,粉垄耕作处理的指标表现就一直优于深翻和常规处理。
据悉,10多年来,粉垄技术已在广西、新疆、西藏等全国26个省的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青稞等40种作物上应用,耕地自然性增产20-50%、盐碱地增产30-100%,保水1倍。有人认为,该技术在当下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安全作用方面,以及在增产、保水、生态、健康等综合效能上,大有“一招定乾坤”之势。
事出有因。粉垄之所以有此能量,正是因其抓住了土壤、天然降水、空气氧气、太阳光能等“天地资源”的“倍级”增量利用这个核心。
土壤是万物之本、生命之源。人类文明源于农耕、源于土壤。土壤的利用状况,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土地农产品产出率的高低。农耕的本质,就在于对土壤的科学激活与利用。
人类农耕历经多种模式的转变和积累,其增产空间再进一步扩张已是十分有限,迫切需要技术突破。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团队带来的“粉垄科技”则是开创了人类农耕历史上新的里程碑。
粉垄科技包括粉垄农机、粉垄技术、粉垄科学理论等组成部分。其中粉垄农机作为一种耕作“利器”、粉垄技术作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,均为我国自主发明和独创,可由部分传统农业“转型升级”。
创新与突破
粉垄科技,实现了新一轮的增产、提质、保水、生态、减灾和健康,其实质是:科学高效地利用水、土、气、光等“天地资源”,充分协调作物根系、茎秆、叶片、果实及其“源”、“库”“流”的关系,促进作物固碳减排,增强作物适应气候变暖、干旱、洪涝、高低温等不良生态环境。因而粉垄所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应,涵盖了现代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。
在2020年,粉垄科技又取得新的突破。
湖南省益阳市中天惠农专业合作社,在使用粉垄后第四年再生稻每亩增产70公斤,增幅12.2%;新彊尉犁县东渠镇农户李强在使用粉垄耕作后的第5年,籽棉亩产达677.70公斤,增产率达36.4%;河北省盐山县韩集镇郑庄村王春祥,在2018年粉垄耕作种植小麦零灌溉(亩节水200多立方)仍比传统耕作并正常灌溉增产20.7%、第二茬种植玉米零灌溉增产10.47%之后,2020年种植红薯平均亩产3510公斤,较传统耕作增产702公斤,增产率达20%。
韦本辉团队甘蔗粉垄“145”技术(粉垄新植一年、宿根四年、五年累增糖料蔗5吨;实行粉垄窄行宽90厘米、深50厘米、双行种植,免耕或免种宽行160-200厘米),2020年在广西南宁市宾阳、武鸣,崇左市江州区等实施6个点,普遍取得成功。其中,11月11日,专家对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首次实施的“甘蔗粉垄145模式”项目,进行生长中后期(从出苗至今甘蔗生长只有160天)进行测产结果,粉垄甘蔗每亩增产1095.8公斤,增幅45.3%;蔗糖分提升1.2个百分点,增加率为8.88%。
为了能帮助更多农户增产,韦本辉团队也在不断创新耕具技术。
2020年,韦本辉及其团队又发明了空心型“两刀钻”等新的粉垄耕具,可装备各种类粉垄农机;发明了耕作底部W型暗沟贮水粉垄耕作方法与技术;已成功研制悬挂式可适于稻田、旱地的粉垄农机,其中甘蔗粉垄145专用机械(1SGFX-120-90),特点是造价低、耕作效率高,2020年12月2日,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在广西贵港市召开的“全国糖料高质量发展推进落实会”上,正式耕作亮相,受到与会领导、专家认可。
上述这些事例,也以实际证明了粉垄技术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。而韦本辉团队十多年如一日的研究粉垄农业,体现出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求索精神,其技术成果,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并展示出巨大的价值。
具备全面推广条件
作为一项关乎“三农”、关乎民生的重要科技,更需要深入系统研究和广泛示范推广,才能发挥其作用,而粉垄科技现已具备可批量生产和推广的条件。
首先,粉垄农机装备技术日趋完善且配套技术简单易行,将“犁头”换“钻头”进行耕作,就能达到预期效果。目前韦本辉团队已发明了螺旋钻和空心型两刀钻、三刀钻等粉垄耕具,并装备于拖拉机牵引、悬挂和整机粉垄机,已在全国26个省耕作应用,耕作成本与拖拉机相当或略低。其中,空心两刀钻、三刀钻等耕具耕作阻力小、油耗低(亩耗油20-30元)、机械制造成本低,以它们为核心技术可以配置旱地、稻田、盐碱地、荒漠化土地生态重建等6大类智能化粉垄农机,可全面支撑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粉垄农业转变。
其次,粉垄农业技术不需额外投入和培训指导,其核心是靠“钻头”耕具替代传统“犁头”、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,从而实现倍数活化土壤,进一步带动天然降水、空气氧气、太阳光能等天地资源的大幅增加利用。
专家认为,要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,基本条件应该至少有五个方面:一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耕地资源、水资源必须无污染的安全;二是生态环境和空气宜人的安全;三是经济稳定发展和国防能力保障的安全;四是国民健康尤其生育能力保障的安全;五是必须有一条遵循“依地靠天生” 的食物来源的生产途径。
粉垄技术可建设深厚的“海绵农田”,创造了再倍数增量利用“天地资源”途径,具有挖掘物理肥力(基础肥力)20-30%,减少化肥20-30%、减少灌溉量(有的地区可零灌溉)仍能增产或平产;还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盐碱地、退化草原改造和荒漠土地生态重建等。
盐碱地开发利用技术难题,已被粉垄技术物理性、低成本得以解决,在新疆、山东、陝西、宁夏等10个省、自治区的轻度、中度、重度类型的盐碱地应用,增产幅度在20-100%,高的达150%,如山东东营重度类型的盐碱地,经3次粉垄耕作处理,玉米增产73%,小麦增产154.22%。
因此,“粉垄技术”在全国有更加广泛的利用空间、创造空间和实效空间,普及以及应用“粉垄技术”,必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,如能将粉垄农业和粉垄农机装备列入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,出台相关粉垄政策,对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和经济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。
与很多技术的单一性不同的是,粉垄的实施“牵一发动全身”,具有“连锁效应”和“长期效应”,属世界独有。经过26个省40余种作物应用增产20~50%的事例证明,农业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制约并阻碍我囯自然性增粮、保水、生态、减灾、健康等功能的关键“卡脖子”技术,已经被倍级增用土水气光等天地资源的“粉垄技术”所攻破。其全面推广应用,我们静候花开。
- 上一篇:团风杜皮:红色的土地,孕育绿色的产业
- 下一篇:昆玉大枣 强势来袭 迎冬而至
相关推荐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- 今日要闻排行
- 最近发表
- 标签列表
-